Originally By 新聞編輯 For RTI (Chinese only)
Published: 20 Mar 2025

中國律師在非執業活動中的言論自由受侵害情況日益嚴重,這不僅影響了律師個人的自由,更反映出中國法治建設面臨的嚴峻挑戰。2024年,我們見證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事件,進一步凸顯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。
法律限制與言論箝制
中國律師在非執業活動中遭受的基本人權侵害日益嚴重,這不僅影響了律師個人的自由,更反映出中國法治建設面臨的嚴峻挑戰。《律師執業管理辦法》通過第38條和第40條對律師的言論自由施加了嚴格限制,禁止律師「惡意炒作案件」、「製造輿論壓力」,並要求律師在公開發表言論時必須「依法、客觀、公正、審慎」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對律師權益的侵犯呈現出系統性和分階段的特點。以「炒作」為例,首先是《律師執業管理辦法》中違憲、違法的禁止炒作規定。其次,律師協會發布《關於禁止違規炒作案件的規則》,進一步剝奪了言論自由。最後,這些限制甚至延伸到律師事務所的章程中,規定因炒作而被約談三次者,律所就可以辭退或強制退伙。這種層層加碼的限制,使得律師的言論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制。
2024年言論自由的持續收緊
回顧2024年初開始,當局就對律師的言論自由施加了更嚴格的限制。1月25日,司法部強調要嚴格規範律師執業行為,整治所謂的「惡意炒作」行為。這一表態為全年針對律師的打壓行動奠定了基調。隨後的幾個月裡,我們看到了多起令人震驚的案例。
于凱律師的遭遇尤其引人注目。3月7日,他因起訴騰訊刪帖封號而被深圳南山區法院拒絕受理。不甘心的于凱在4月26日親自前往騰訊公司和南山法院抗議,展現了律師群體面對權利受限時的抗爭精神。然而,這種抗爭並未得到當局的理解,反而招致更嚴厲的打擊。7月5日,于凱因所謂「炒作」行為被處以停止執業一年的處罰,這無疑是對律師言論自由的直接打擊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種打壓並不限於個別案例。4月29日,河北省司法廳律管處崔振曉處長過問朱孝頂律師的微博言論,引發了公眾的批評。這一事件暴露了當局對律師社交媒體言論的嚴密監控。5月14日,海西法庭的一起事件更是引起了廣泛關注。一名辯護人因拍攝上級法官遙控下級法院庭審的證據而被法院通報,這不僅侵犯了律師的正當權利,更暴露了司法程序中存在的嚴重問題。
8月底,揭發盜賣屍體案件的律師易勝華深夜發文,透露同事被傳喚失聯,他自己也已做好吊銷執業證的準備。這一事件再次證明,為民發聲的律師們正面臨著巨大的職業風險和人身威脅。
2024年末,北京市司法局對張慶方律師的處罰更是將這種打壓推向了高潮。10月21日,張慶方因被認定通過公開懸賞、網絡炒作等方式製造輿論壓力,影響案件依法辦理,而被吊銷律師執業證書。這一處罰再次強調了當局對所謂「炒作」行為的零容忍態度。
社會影響與未來展望
這些事件清楚地表明,中國律師,特別是人權律師,即使在非執業活動中行使最基本的言論自由權,也可能面臨嚴重的法律後果,包括職業生涯的終結。這種持續的壓迫不僅摧毀了個人命運,更對整個社會的法治環境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。它造成了普遍的寒蟬效應,阻礙了公民社會的健康發展,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,並可能導致優秀的法律人才流失。
新疆黃海律師的案例更加凸顯了這種壓制的嚴重性。僅僅因為聲援于凱律師,黃海律師所在的律所就修改章程,加入了可因「炒作」而辭退律師的條款。這種做法不僅限制了律師的言論自由,更威脅到了他們的職業安全。
展望2025年,我們不得不對中國律師的處境深感憂慮。國際社會應該持續關注中國人權律師的困境,通過各種渠道為他們提供支持和保護。同時,我們也呼籲中國政府認識到,尊重和保護公民基本權利不僅是普世價值的要求,更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。只有確保律師等公民社會代表的基本權利,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法治,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。這不僅關乎個人命運,更攸關中國的未來發展道路。